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一個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要成為什么樣的圖畫是取決于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溺愛,那么孩子只會被寵壞,將來不會有出息嚴重者還會不孝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現象呢?聽聽北大教授怎么說!
一、被溺愛無度,不接受任何反駁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無限地疼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我們可能不能阻止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溺愛無極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行為都受不到約束,會變得無法無天。甚至會出現,任何反駁孩子思想思維的意見,孩子都不愿意聽,更不愿意去接受。這樣極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但是如果孩子被溺愛無度,父母的引導對孩子而言也是無效的,在成長之后,孩子必定要跌個大跟頭,才能明白某些事情。
二、不懂尊重和感恩
現在的家庭,生的孩子不多,所以一個家庭中的孩子都被當成了寶貝,要什么東西家里人都會滿足孩子。也舍不得讓孩子做一些事情,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相反還讓他們感到一切東西都是那么容易得到。所以這些沒有感受過生活艱辛的孩子,他們不懂得感恩,不知道父母的好,長大后也更不懂別人的好,以后在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中父母沒有教會他們基本的禮貌,更沒有教會他們要尊重人,結果孩子在家中對父母呼呼喝喝的,一點也不懂禮貌,到了外面也一樣的不懂尊重人,給人留下一個很沒教養(yǎng)的印象。
三、不懂得分享
分享是什么呢?可以看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是孩子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分享給身邊的小朋友玩,把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分享給身邊的小朋友品嘗。
孩子不懂得和別人分享,可能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作為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光自己快樂,別人也會快樂,分享可以傳遞快樂。
當然,孩子要學會分享,首先父母要學會作為榜樣,邀請領居家的孩子來家里做客,給到家的客人,分享一切好的東西。家長不自私自利,孩子也會有模有樣地跟著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