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高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攤丁入畝是什么政策,攤丁入畝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攤丁入畝的意思
1、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志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
2、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雍正時期開始實行。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賦稅規(guī)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
3、攤丁入畝的實施,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從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億,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億,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國人口突破4億,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為10億),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chǔ)。
二、攤丁入畝的背景
4、清代的丁銀是沿襲明代的丁銀而來的,但丁銀編征作為中央政府賦稅征解的內(nèi)容,則是清代的事情。在明代,丁銀與里甲、均徭等四差銀一起,都由地方官員征用,并不上繳明中央政府,實際上這項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沒有全國丁銀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只有戶丁的總數(shù),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銀的處理以及如何支配的問題。
5、清朝定鼎北京后,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籌集軍餉為中心,同時強化對地方財務(wù)的管理。大致說來,自順治二年始,清朝中央政府命令地方官將丁銀隨同田賦一起上繳,同時對于人丁的編審也逐漸制度化,以保證丁銀的征解。清初原定三年一編審,順治十三年改為五年一次編審人丁。順治十五年,清廷命令各直省將編審人丁造冊送部。十七年覆準,“直省每歲終,各將丁徭賦籍匯報總數(shù),觀戶口消長,以定州縣考成”。通過這些措施,在剝奪地方官任意支配和使用丁銀權(quán)力的基礎(chǔ)上,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征用丁銀。
6、順治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首次公布了全國丁銀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直省徭里銀3008900兩9錢,米12570石1斗”。丁銀成了清朝中央政府賦稅征收的重要內(nèi)容。
三、攤丁入畝的內(nèi)容
7、將丁銀攤?cè)胩镔x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
8、政府放松對戶籍的控制,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
9、各省地方政府,查清各處地畝多少,按畝均攤稅賦。
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