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高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舉孝廉是什么意思,舉孝廉的利與弊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舉孝廉是什么意思
1、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舉孝廉是漢朝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官吏預備人選的一種方法,其創(chuàng)立者為漢武帝。
2、公元前13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yōu)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后來,又規(guī)定全國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并成為漢朝察舉制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
3、孝廉舉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實職﹐而是入郎署為郎官或承擔宮廷宿衛(wèi),目的是使之“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務。然后朝廷根據(jù)考察結(jié)果,給予孝廉不同的職位,如地方的縣令、長、相或中央的有關官職。一般情況下,孝廉都能被授予大小不一的官職。
二、舉孝廉的利弊
4、舉孝廉有利的一面。太學生(受教育)——皇宮侍衛(wèi),補郎或者補吏(行政實習)——舉孝廉(被選拔)——考試(合格后入仕)。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把那些有能力的人員選了出來。使得原來被補吏的太學生,依舊有升為做官的機會,而不僅僅是一個吏。這些人中,雖然還有一部分是貴族子弟,但更多的是貧寒子弟。這就使得原本把持在貴族、功臣、富豪手中做官的權(quán)力,轉(zhuǎn)移到了更大的范圍之內(nèi)。普通人通過在太學的刻苦學習,有了為吏為官的機會,寒門子弟有了上升的通道,國家也可以選到真正的人才。這是舉孝廉的有利的、積極的一面。
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