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孩子上幼兒園,要不要告訴老師孩子是孤獨癥?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顧慮,怕告訴老師孩子是孤獨癥后,學校拒收,或班級拒收,遭到排擠,被“扣帽子”等等。
但是考慮到孩子長久的學習發(fā)展,專家建議:
“要和老師講實情!”
為什么要和老師講實情?
把孩子的情況和老師如實說明,不僅可以獲得老師的關注和幫助,還可以獲得周圍人的理解和關照。
無論何種孤獨癥的孩子,在社交上都會存在一定問題,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往往會出現(xiàn)交流方式錯誤。比如需要和人打招呼時,有些孩子興奮起來會直接用肢體語言溝通,可能下手比較重,最后演變成打哭一個孩子;或者是不懂得分享一個玩具,出現(xiàn)爭搶等問題。結(jié)果引起其他家長不滿,嚴重者最后被趕出學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長和孩子都會受到二次傷害,更加痛苦不堪。
與其這樣,不如提前和老師打好招呼,跟老師講孩子具體有哪些癥狀,把具體問題呈現(xiàn)給老師。這樣老師就能對孩子多關注一眼,提前把這種情況避免,才是最佳選擇。家長和老師如實溝通孩子的實際情況,就可以迅速解決問題,利于孩子順利就學。
有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在學校順利度過,特意跑到學校和老師說了孩子的情況,希望老師在學校能多多關照。
這個孩子每天吵鬧、發(fā)脾氣,還喜歡打人,當老師了解到真實原因后,對孩子開始變得特別耐心,每次在他發(fā)脾氣的時候就抱著他,帶著他去辦公室一起聽音樂一起畫畫。
這樣不知道堅持了多久,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變化,至少每次想發(fā)脾氣的時候看見老師就會控制自己安靜下來。
有一天,孩子突然跑到辦公室送給老師一幅畫,畫上是一個大姐姐牽著一個小男孩的手,旁邊還用歪歪扭扭的字體寫著:祝老師每天幸??鞓?。
老師一下就哭了,她說她教書這么久,那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如何與學校老師正確溝通?
為了讓孩子多一點進步,家長要和老師保持聯(lián)絡,幫助老師了解孩子的學習特征和有效處理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方法,使孩子可以比較快的穩(wěn)定下來學習。
1. 詳細告訴老師孩子的性格特點
比如:性格溫和、友善、內(nèi)斂、慢熱、敏感,在陌生環(huán)境里有些膽小。
孩子是一個視覺優(yōu)先的學習者,習慣“看懂”;因此,對于書面知識的學習,他需要“多演示、少講解”來進行更好地理解。
孩子目前的語言特點具有一定阿斯伯格特質(zhì),愛用短句表達,也更容易理解短句;他的手部精細運動能力和手腳協(xié)調(diào)能力略弱,目前控筆、握筆容易有誤,跳繩練習較吃力等。
2. 預判孩子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家長可以提前向老師說明需要哪些幫助,比如:
● 熟悉環(huán)境。開學第一周,告訴老師需要有人帶孩子熟悉學校環(huán)境,比如哪里上課、哪里如廁、哪里接水喝、哪里自由活動等;開學第一個月,盡可能安排孩子坐在離老師近一些的位置,以減少專注力渙散的幾率。
● 完成要求。若孩子沒有完成老師的要求,需要老師盡量用簡短、直接的語言,溫和而明確告訴他“做什么”,避免重復要求他“不做什么”,否則他會更加不知所措,并且非常焦慮。
● 遵守紀律。若發(fā)現(xiàn)孩子上課東倒西歪,需要老師近距離溫和地提醒他,如“坐端正、看黑板、聽老師講課”等。
● 克服敏感。比如孩子的聽覺有些敏感,尤其對他人的說話語氣和聲音非常敏感、對他人不愉快的語氣容易感到巨大的焦慮,并且持續(xù)焦慮很長時間;因此,老師與孩子溝通時,需要盡量使用溫和的語氣。
當家長把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和日常習慣詳實地告訴老師后,老師才能更好地應對突發(fā)狀況,照顧好孩子的學習生活。
3. 盡量給到老師一些建議和方法
畢竟幼兒園老師不是專業(yè)的特教老師,當孩子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僅有耐心和愛心也許還不夠,更加需要專門針對孤獨癥孩子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需要把平時適用于孩子的方法和操作告訴老師,給老師有效的建議后,以便老師能夠按照有效的方式去實施。
其實很多父母都將“孩子是孤獨癥”這個事實視為自己難以啟齒的隱私,總是害怕那些來自別人的偏見以及不理解。
但偏見更多來源于無知,我國目前并沒有全面融合教育的土壤,也特別缺乏人文關懷。雖然逐漸在變好,但遠遠不夠。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融入這個社會,第一步就是勇敢地讓大家認識并接納孩子。如果我們能夠真誠地向身邊的人坦言自己孩子的情況,或許在這條路上,我們會收獲更多的善意和幫助。也希望社會能夠進步,每一位社會工作者和每一位家長都要努力發(fā)聲,讓世界更接納,更包容,讓孩子更好地融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