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力邁國際高中常務校長饒校接受了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校長來了”欄目的專訪。饒校就國際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趨勢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跟大家分享了在后疫情時代,學生如何選擇國際化學校的思路及我校在培養(yǎng)國際菁英方面的一些舉措。
在后疫情時代,教育及學校的發(fā)展面臨著不小的挑戰(zhàn)和全新的考驗。一些孩子毅然選擇國際學校,還有一些孩子在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左右搖擺。左邊是包容性強但高自我驅動要求的國際學校,右邊是經過歷史檢驗卻又有些保守的公立教育。家長和學生不可避免地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甚至猶豫不決。
對此,饒校給我們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記者: 眾多國際化學校家長該如何選擇?
結合孩子的實際學術水平
挑選最能發(fā)揮孩子優(yōu)勢的課程
饒校: 對于學生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目標和知識積累,從本質上來看,基本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為了應試參加高考。那么我們在選擇國際化學校時,一是結合孩子的實際學術水平,挑選最能發(fā)揮孩子優(yōu)勢的課程,為孩子實現升入理想的大學提供最大的便利,提高升學成功率。這樣就要求所選擇的國際化學校至少有三種以上不同的國際化課程供孩子們進行匹配。我們學校為了滿足這一點,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學,我們開設了A-level 、AP 、ACT-GAC、UP等不同學制、不同課程設置及不同考評的國際課程。
其二,孩子們最終都要升入國外的大學。那么一定要明確大學高等教育和高中基礎教育階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對孩子來說面臨的挑戰(zhàn)有哪些?在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發(fā)現,孩子到國外上大學最大的挑戰(zhàn)并不來自于學術知識本身,而是大學的授課方式及考核方式。到了大學階段,學校更看重的是孩子們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實現自我價值的各種方式。不再只是看重通過卷面分數展現出來的學術水平。那么,對于高中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在選擇國際化學校時也應該關注到學??己四芰Φ姆绞绞欠衽c國外大學形成了接軌。以便孩子在此階段就基本適應并且養(yǎng)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可以達成上述中我提到的三個“自我”基本能力的實現,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完成大學的學業(yè)。這也是我們學校各課程都采用與國外大學比較一致的GPA評分系統的重要原因。
最后,綜合考慮。硬件上就不必贅述,一定是能滿足孩子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教育教學的環(huán)境;軟件上的話,孩子選擇的這個國際化學校是否滿足了孩子的德育教育目標。對于我們家長來說,大致都有一個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如何的人”這樣的教育思想基礎,這其實很重要。孩子教育的問題,往往于家長而言,能做的其實是宏觀上的思想決策和認可;而在教學方面,家長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所以,選學校時,家長通常都弱化了宏觀思想這一點。其實,這決定著后期教育孩子時可以多大程度做到“家校一心”,我們認為“家校配合”程度決定著孩子在“做人立德,成人成才”上能有多大的成效。結合學校的教育文化,培養(yǎng)目標及教育理念,挑選一所從家長宏觀思想上就一致和認可的國際化學校至關重要。
記者:如何培養(yǎng)兼具中國根基與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
把世界作為自己的’書房’ 從生活中,事實中學習
對于培養(yǎng)兼具中國根基和國際視野的中國公民。首先我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哪些內容是在力邁國際高中學習階段包含在“中國根基”里面的,這是指學術方面。那么在培養(yǎng)人格和德育工作上,哪些內容可以叫做我們培養(yǎng)了“中國根基”,其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從學術上來說,我們的很多學科中涵蓋了“中國根基”的核心內容。對于這些知識,學校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各種活動、項目制學習、實踐等形式進行輸出及輸入,相互交替地為孩子們打好根基。
以一個學科為例,我們的語文和國學的融合,里面的常識要讓學生搞清楚,如我們的十三經都包含哪些內容和思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爾雅》《論語》《孟子》和《孝經》都在講什么?這些思想文化可以運用到何處,給我們今天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這些思想也是我們中國人在做事邏輯、做人準則方面區(qū)別于他國公民最重要的體現了。
那我們應該怎么培養(yǎng)?無論是哪節(jié)課,我們都要和學科老師討論并作出本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教育。這也是我們學校的教學特色和持之以恒的任務。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吧,《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教學目標方面一定有“會讀、會寫并理解這句話,出處和背景知識”。但我校在教學時,必定是要做情感目標的教育的,這句話對于我們的國學老師而言,情感目標要完成的是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這就是我們培養(yǎng)“中國根基”從學術上來說最直接的方式,由此可見,無論是教育觀上還是教育實踐上,對于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根基”我們早已付諸行動并大力提倡的。
接下來再說說國際視野。這也是個大問題。我還是從學術上來出發(fā),淺談一下吧。因為在國際學校的學生大多都有出國升大學的需求,所以無論是從孩子的教材內容上,諸如時政、新聞,還是文章素材等學習資料,或者學生作業(yè)內容布置,都是結合了全球熱門話題進行學習與產出的。同時,學校常常組織國際化線上線下賽事、各類活動、夏校(下校)、國際學生論壇等等內容,結合課堂所學,讓孩子時刻都處于一個國際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從資訊到交流,無一不在拓展孩子的國際化視野。
綜上所述,我想用蒙田的一些教育思想總結這個問題:“我們所訓練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體,而是一個人,我們絕不能把二者分開。一個僅僅跟著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么東西,也尋找不到什么東西。要把世界作為自己的‘書房’,從生活中,事實中學習。”且時常學習,終身學習才可談要做“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