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紀(jì)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二十四史》全是紀(jì)傳體。
紀(jì)傳體和編年體的不同有哪些(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2)紀(jì)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抖氖贰啡羌o(jì)傳體。
(3) 國別體是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國語》、《戰(zhàn)國策》
(4)斷代史是不延續(xù)地記載朝代歷史。除《史記》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紀(jì)傳體史書—— 《史記》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夢溪筆談》
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jīng)注》
紀(jì)傳體代表作:史記《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紀(jì)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該著作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jì)(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余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妒酚洝芬?guī)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jì)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納這種體裁撰寫。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紀(jì)傳體和編年體的區(qū)別 二者的不同是什么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