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會覺得父母和我們有代溝,我們會覺得兩個不同年代的人是沒有辦法聊到一起的,我們下意識就會覺得父母不會理解我們。
為什么不情愿和父母交流1、身份不同。
父母經(jīng)常以生活指導(dǎo)員的身份進行交談,而子女只想要同伴。
兒時的子女需要父母的照應(yīng),父母也樂于付出。成年后的你已經(jīng)可以獨立生活了,而在父母眼里,你依舊是長不大的孩子。于是乎,上大學報到,一家老小去上陣,儼然是一幅“一人上學,全家光榮”的美好景象。找工作,爹媽出手,幫著跑單位、出主意。找對象,父母更是當仁不讓,我孩子可是我們家的獨苗,我得好好把關(guān),免得將來讓他“受委屈”。
2、目的不同。
父母想給予更多的經(jīng)驗和指導(dǎo),而孩子不過是想分享?;谧优撬接胸敭a(chǎn)的屬性,父母可以無私地給予一切的。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子女們已不再指望父母的指導(dǎo),卻開始嘗試著抵抗。青春期的躁動,與其說是生理原因,不如說是心理對父母權(quán)利的反叛。
3、角色不同。
父母多是以家長的身份居高臨下,子女希翼更多地平等。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叫:兒?。』蛘呷齼?。從兒時的好奇、詢問、依賴,父母的回答、給予、威信,一味地灌輸,逐漸樹立了家長權(quán)威,卻也形成了不良的溝通模式。
孩子不情愿和父母溝通1.我是你的父母,我有經(jīng)驗,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做
有些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其實就是心靈上的攻占。
“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么可以這樣”“你這么做太沒孝心了”“我是你媽,我能害你嗎”“我吃的鹽比你走得路還多,你不應(yīng)該這樣做”
父母對孩子的青春期不理解,還是停留在孩子小時候的教養(yǎng)模式。當強勢的話語一遍遍地重復(fù)在孩子的耳邊,例如: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事無巨細地照應(yīng)、苦口婆心地關(guān)照、無時無刻的監(jiān)督,孩子的獨立性受到威脅與損害,情緒感到壓抑,孩子會極力地抵抗,開始浮現(xiàn)反感,甚至厭惡。他們也很無奈,繼續(xù)溝通只會讓氣氛越來越緊張,所以,他們只能默默地憋在心理。久而久之,他們便不情愿再跟家長溝通。
2.小時候沒時間照應(yīng),長大后疏遠
有位網(wǎng)友說起他的一段經(jīng)歷:
小時候,就是我學習我的,父母忙他們的。他們從不與我交流談心,認為我一個小孩子有什么好聊的,認為我小我就什么都不懂。我在學校不管是被欺負了還是有什么開心的事都很少對他們說。就這樣各過各的生活。直到我長大了,工作了,給父母打電話回去才發(fā)現(xiàn)我無法可說,簡單的問了日常后就不知道說啥。他們問一句我答一句,不問時就找不到話題。其實不是我不孝順,我是真的跟父母不知道聊什么。
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會變得疏遠,就像鳥兒離巢獨自去覓食一樣,它是必定的一種經(jīng)歷。但如果小時候只顧著忙工作的事情,而疏于對孩子的照應(yīng),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guān)懷和愛護,一旦孩子長大到青春期以后,跟父母的關(guān)系就屬于“白開水式親情”,惟獨血緣關(guān)系,沒有太多感情注入!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不情愿和父母溝通的原因有哪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