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下文是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文案內(nèi)容,供大家查閱參考,歡迎摘抄。
中秋之夜,月圓如鏡,月華如洗。當家家戶戶擺出月餅,柚子,石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其樂陶陶,其景融融,何其快哉。
中秋晚上,我們就開始做飯。這個時間,屋外惟獨絲絲微風(fēng),而我們家卻熱浪漫天,這本該肅靜地時刻,卻因為中秋而火熱。早飯并不豐盛,只是幾個家常菜,幾碗一般 的湯,但有一個很特殊,那就是象征團圓的月餅。
中秋賞月,民間向來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漂亮的神話故事,固然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jié),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中秋前夕,親朋好友都以月餅為禮互相贈送,因為月餅象征團圓。月餅的款式也是琳瑯滿目:有鳳梨味的紅棗的香橙的,還有我最喜歡的冰皮月餅……
中秋那天,人們買來除了月餅外的各式各樣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吃的。傍晚,一家人吃著團圓飯,望著馬上要黑的天空,都指望月亮早點兒出來。
中秋節(jié)手抄報文案《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yù)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fēng)習(xí)。
中秋賞月的風(fēng)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qū)p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diào)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觀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中秋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文案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