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班固的《漢書》、《大戴禮記》。這句話的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會沒有伙伴。
出處《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后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shù)年之業(yè),則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tǒng)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Q鳴九皋,聲聞于天’。茍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于文武,得信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學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痹娫疲骸Y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這句話的啟發(fā)這句話向來被人們用做人的方式和誡律警句上的一句話。人太精明、太過計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地眾叛親離。做人太過于完美嚴苛,也是同樣的道理,很難有同類的,也照樣混不好。海瑞大清官一個,清廉耿直千古第一,但最后連個好朋友都沒有,全家基本上都是餓死的,一生很慘。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帶有各種各樣的殘缺,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地方。確實如此,你必須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如果你過于追求完美,對人求全譴責,那一定嚴峻影響你的人際關系,就會沒有一個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將因此錯過成功和幸福的機會。
做人,留有三分薄面,日后相見相求,不尷尬。做事,留有三分余地,遇到苦難好有回旋的余地。朋友與朋友之間,適當保持點距離,感情才干長久。夫妻之間,多換位思量,才干天天愛如初戀。
《大戴禮記》《大戴禮記》是西漢中期戴德編著的禮制著作。
前人據(jù)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之語。成書于西漢末,作者為禮學家戴德(世稱大戴)。
現(xiàn)代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推翻傳統(tǒng)之說,論定成書時間應在東漢中期。它很可能是當時大戴后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的參考資料匯合。
《漢書》《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xù)補寫而成?!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意思是什么?的相關內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意思是什么?內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