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最早浮現(xiàn)是在周代《詩經(jīng)》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jīng)》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zhàn)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浮現(xiàn)。
在歷史上中國一詞使用廣泛。但真正作為國家的正式名稱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官方第一次用“中國”代表國家,此時中國已經(jīng)超過了朝代而成為自古至今的國家的名稱。以后官方的更廣泛的使用“中國”一詞,但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才作為國號存在。
《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地中國衛(wèi)星地形圖,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廣,只相當于今陜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什么時候開始頻繁使用“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抖Y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笔置黠@,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后,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jīng)與蠻、夷、戎、狄對舉。那么"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饼R桓公救援邢國,衛(wèi)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中國一詞最早出自哪 什么時候開始指國家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