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因此年輕人讀資治通鑒能放大你的人生格局,可是渾渾噩噩去讀是毫無意義的,簡直便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不讀,由于讀不懂等于白讀。
讀資治通鑒的幾點感受從年初讀到現(xiàn)在,幾乎沒有讀別的書。如果抓得夠緊,應(yīng)該要不了那么久,但是至少也要四五個月。主要還是不夠?qū)W?,心里也沒個目標,前面幾冊讀得很慢。看了一下記錄,第一冊1/17讀完,第三冊5/16讀完,第十冊9/20讀完。大約10月開始在地鐵上也讀,進度快一些。每天大概能讀兩卷,假日一天最多五卷。
1.編年體確實比紀傳體難讀。讀通鑒前,最好先讀兩部紀傳體。紀傳體結(jié)構(gòu)很清楚,本紀掃瞄一下,志表跳過,列傳都是相對獨立的,可以選著讀,人物故事有頭有尾。更不用說里面收錄的傳主長篇大賦,直接無視之。編年體沒法跳讀。比如你想直接讀五代,一下子冒出一堆人物,都不知道是怎么來的。只好從頭看起。有時候某事讀到興頭,又被他事橫腰截斷。有時候讀到一些流水賬,想跳過,后面卻成為某事的關(guān)鍵所在。所以里面提到的每一個人名、地名都不可隨便放過。
2.讀大部頭史書最好用大塊時間。每天讀的時間太短,上一卷提到的人物,讀下一卷時因為隔得太久已經(jīng)忘了。
3.估量不會有篇幅更大且值得一次全部通讀的書了。雖然宋史496卷,文獻通考348卷,但顯然這些書不會通讀的。其他類書、總集之類就更不用說了。
4.讀一遍基本上記不住,以后還得再讀。
5.不知是否有人統(tǒng)計過通鑒的專有名詞詞匯量?我估量恐怕有兩萬。人名一萬,地名一萬,官爵上千。因此難讀??催^某部中國歷史詞典,收詞六萬多,通鑒里有的應(yīng)該有三分之一吧。
6.我不認為白話翻譯能使通鑒變得好讀。因為歷史事件本事就那么復(fù)雜。有那么多人名地名。
7.近萬頁的書,分成20冊還是太厚,平攤在桌上得用個手按住。還是分成30冊比較好。
史記和資治通鑒一般 人能看懂嗎1.答案是肯定的??赡茏铋_始有一點兒痛苦,但是,讀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比現(xiàn)在的白話文小說還容易懂、還精彩。
《史記》的開始部分的本紀比較難讀,志、書部分也比較難懂,建議從列傳部分開始,熟悉了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就會順起來;
《資治通鑒》是按時間編排的,同樣選擇一些你比較熟悉的朝代,如唐、宋等等下手,熟悉了就可以通讀啦。
2.個人覺得《史記》寫得比較通俗易懂,《漢書》相對難懂一些。 《資治通鑒》寫得非常好,特殊是司馬光有些時候還有點評。
3.看資治通鑒總覺得司馬光三觀不正,向來宣稱賤民就只能當(dāng)賤民 君主權(quán)利至高無上 反正就是那種儒家思想。
來源:高三網(wǎng)
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相信通過不能看資治通鑒的原因有哪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時候,也歡迎感興趣小伙伴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