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1年1月,漢語成為世界第二大語言,使用人數(shù)超過11.28億,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目前共有105所孔子學院、501個孔子課堂。另據(jù)非營利組織“中美強基金會”統(tǒng)計,現(xiàn)在約有40萬名學生在學習漢語。
歐洲開設孔子學院最多的國家首推英國,共有孔子學院29所、孔子課堂148所,私立學校開設漢語課已達45%,2020年全英學漢語人數(shù)達40萬人。2016年起英國教育部出資1000萬英鎊啟動“中文培優(yōu)項目”,至2020年將培養(yǎng)5000個漢語達到流利水平的學生,并在5200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
非洲大陸的“漢語熱”處于持續(xù)升溫當中,2016年南非率先將漢語列為第二外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喀麥隆、贊比亞等國也紛紛跟進,2019年2月,沙特宣布將漢語納入所有教育階段的課程。
孔子學院以及近些年興起的魯班學院都在不斷被外國媒體“污名化”,一方面宣揚“文化侵略”,一方面又繼續(xù)推進漢語的學習。
學習不是“文化置換”,學習他國文化不是用他國文化置換自我的文化,就像在社會交往中,幾乎絕大多數(shù)人首先更愿意做的是“訴說”而非“聽說”,人們之所以能夠結(jié)成“好友”“閨蜜”,首先就在于尋找到情感上“互相訴說”的對象,跨文化交流尤其如此。
由此而論,漢語國際教育的成功首先不在于讓受教育者能夠“用漢語聽說中國故事”,而是“用漢語述說受教育者的故事”。 我們應該明確告訴全世界:傳播漢語并不是為了輸出中國文化,而是為了與世界分享各自的文化。分享,不是僅僅向?qū)Ψ絺鞑?,而是同時也向?qū)Ψ綄W習。
學習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來說不是“文化獵奇”的助手,而是自我成長的幫手。2021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GDP高達15.55萬億,經(jīng)濟潛力巨大,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文是為了“淘金”與“合作”,這是非?,F(xiàn)實與直接的目的,增加了就業(yè)機會,拓展其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