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免费看国产欧美精品_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_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綜合動態(tài)>

中學(xué)知識:孟子三章原文翻譯

孟子三章包括《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接下來分享孟子三章原文翻譯。

孟子三章原文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翻譯: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苦,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頑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干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干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慨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干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dāng)、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害 ,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害 能使人(或國家)生存進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納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啊。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鋒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會勝利。

《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逃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躲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納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納;采納某種辦法就能夠逃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納。由此可見,他們所愛慕的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峻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呛沁持o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情愿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伺侯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伺侯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孟子三章原文翻譯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孟子三章原文翻譯內(nèi)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