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十五夜望月》原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注釋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穎。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鴉:鴉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盡: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落:在,到。
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詩人在中秋佳節(jié)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jié)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賞析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制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作者簡介唐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xiāng)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后,“白發(fā)初為吏”,沉淪于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十五夜望月古詩意思是什么的相關內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十五夜望月古詩意思是什么內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