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古代有殉葬的制度,奴隸主死后會有陪葬的物品和殉葬的人畜,凸顯生前墓主人的尊貴地位。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
眾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風,而秦國正是用武力制服了六國,所以秦始皇希翼自己死后仍然能擁有強大的“秦之銳士”,這就是這些秦始皇兵馬俑的由來。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十分鮮亮,人有三六九等。被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低賤,人殉最興旺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均有奴隸陪葬。在安陽殷墟工陵區(qū)內,已發(fā)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周朝吸取殷商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人殉現(xiàn)象得到很大的改善,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秦朝,逐漸廢除了殘酷的人殉,浮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嚴格地摹擬實物,肖像栩栩如生,在規(guī)模和藹勢上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
兵馬俑兵種齊全、部隊龐大,從身份上區(qū)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這些陶俑制作細膩精巧,形神兼?zhèn)?。表情、神態(tài)、姿勢、衣著千差萬別,反映出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兵種、不同職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tài),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人物面部身體的比例均非常勻稱、和諧,堪稱完美,不得不為當時工匠們的手藝折服。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來歷的相關內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秦始皇兵馬俑的來歷內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