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一詞多義
1、乃:
(1)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
(2)乃不知有漢:竟然。
2、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3、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4、舍:
(1)便舍(shě)船:動詞,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5、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6、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志”。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7、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guī)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桃花源記一詞多義的相關內容。希望為大家整理的這篇桃花源記一詞多義內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