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由環(huán)境變化控制的進化的“停止-開始”模式如何解釋了為什么恐龍自恐龍時代以來變化很小。
今天的鱷魚看起來與2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的鱷魚非常相似。今天還活著的物種很少,只有25種。其他動物(例如蜥蜴和鳥類)在相同的時間內或更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了數(shù)千種物種的多樣性。
史前時期還看到了我們今天沒有看到的鱷魚類型,包括生活在海中的像恐龍一樣大的巨人,食草動物,快速奔跑者和蛇紋石。
在今天發(fā)表在《通訊生物學》雜志上的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解釋了鱷魚如何遵循稱為“標點平衡”的進化模式。
它們的進化速度通常很慢,但由于環(huán)境變化,它們有時進化得更快。特別是,這項新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時它們的進化加快,并且它們的體型增加。
布里斯托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主要作者Max Stockdale博士說:“我們的分析使用了機器學習算法來估計進化速度。進化率是在給定的時間內發(fā)生的變化量,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化石的測量值并考慮到它們的年齡來得出。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測量了身體的大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與動物的生長速度,所需的食物量,種群的大小以及滅絕的可能性相互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鱷魚的多樣性有限以及它們明顯缺乏進化是進化速度緩慢的結果。鱷魚似乎制定了一個非常有效且用途廣泛的身體計劃,因此他們無需為了生存而改變它。
這種多功能性可能解釋了為什么鱷魚在白堊紀末期的流星撞擊中幸存下來,在此期間恐龍滅絕。鱷魚通常在溫暖的條件下會生長得更好,因為它們無法控制自己的體溫并且需要環(huán)境的溫暖。
恐龍時代的氣候比今天溫暖,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鱷魚種類比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還要多。能夠從太陽中吸收能量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像鳥類或哺乳動物這樣的溫血動物吃掉太多東西。
Stockdale博士補充說:“看到地球與我們共享的生物之間存在多么復雜的關系真是令人著迷。鱷魚的生活方式十分多樣,足以適應自恐龍出現(xiàn)以來發(fā)生的巨大環(huán)境變化。”
團隊研究的下一步是找出為什么某些史前鱷魚會滅絕,而另一些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