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使用從人的皮膚上刮下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微型人類肝臟,然后成功地將它們移植到活老鼠體內(nèi)。該研究是該過程的概念驗證,表明在未來,我們可能會簡單地為某人培育一個新肝臟,而不是給他們進行供體器官移植。
該研究最近發(fā)表在Cell Reports 上,其中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實驗及其結(jié)果。報告稱,微型人類肝臟的外觀和行為與它們較大的、自然發(fā)育的肝臟相似,包括分泌尿素和膽汁酸的能力。
肝病影響許多人,在最壞的情況下,一些患者需要肝臟移植才能生存。這些移植物此時來自捐贈者,這意味著接受者必須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這并不理想,醫(yī)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夢想有一天,患者自己的器官可以在實驗室中生長,然后移植到他們的身體中。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可移植器官將如何“顯著”影響肝臟疾病的治療方式。使用 iPSC 干細胞(從皮膚細胞中獲得的干細胞),科學家們能夠制造出他們所謂的微型肝臟,然后將其移植到大鼠體內(nèi)。根據(jù)這項研究,在它們作為大鼠移植物的四天里,肝臟“保持功能”。
研究顯示,培育這些微小的肝臟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唯一的問題涉及移植肝臟的移植物周圍的血流問題。然而,正如在大鼠血清中發(fā)現(xiàn)的人類肝臟蛋白質(zhì)所證明的那樣,肝臟仍然有效。然而,在為人類培育可移植器官之前,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