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局宣布,凌日系外行星測量衛(wèi)星 (TESS) 和現(xiàn)已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fā)現(xiàn)了第一顆完整的行星,發(fā)現(xiàn)它與白矮星緊密相連。白矮星是一顆類太陽恒星的致密殘骸,僅比地球大 40%。圍繞這顆恒星運行的行星有木星那么大,被稱為 WD 1856 b。它大約比它所環(huán)繞的恒星大七倍。
這顆白矮星本身被稱為 WD 1856+534,這顆行星每 34 小時繞它一周。該軌道周期比水星繞太陽公轉(zhuǎn)的速度快 60 多倍。有趣的是,這顆行星能夠如此接近白矮星而沒有被撕裂。科學家指出,白矮星的形成過程會摧毀附近的行星,而這顆恒星的巨大引力通常會摧毀任何靠得太近的行星。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對 WT 1856 b 如何到達其當前位置而不被摧毀有很多疑問。這顆白矮星和這顆行星距離我們大約 80 光年遠,位于北天龍座。這顆白矮星直徑約 11,000 英里,年齡可能高達 100 億年。它也是三星級系統(tǒng)的遙遠成員。
當這顆類似太陽的恒星耗盡燃料時,它會膨脹到原始大小的數(shù)十萬倍,并形成一顆溫度更低的紅巨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顆紅巨星會脫落其外層的氣體,并損失多達 80% 的質(zhì)量。紅巨星剩余的熾熱核心變成了白矮星。在此過程中,附近的物體通常會被吞沒并焚化,如果 WD 1856 b 處于當前位置,它就會被焚化。
科學家們估計,這顆行星必須在距其當前位置至少 50 倍的地方形成才能幸存下來。研究人員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一顆能夠完整地飛向白矮星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