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英國,中國和意大利的一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證據(jù),表明世界海洋中的氧氣消耗導致三疊紀末期生物滅絕。該小組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在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的古代巖石的研究。
先前的研究表明,大約2.013億年前,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物種滅絕,結束了三疊紀,并開始了侏羅紀。科學家們對死亡的原因進行了爭論,并確定了兩種可能性:火山活動和海洋缺氧(水中溶解氧的損失)。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尋找了后來的證據(jù)。
該工作涉及從三疊紀時期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獲得的巖石樣品中獲取巖石樣品。然后,他們對巖石進行了測試,以查看是否可以找到三疊紀晚期海洋中氧含量變化的證據(jù)。他們的測試包括測量兩種主要的硫同位素(32 S和34 S)的比率。兩者都是被困在石灰石或其他碳酸鹽礦物中的化合物。
由于硫的性質,與正常水平相比,水中的氧氣較少時,34 S與32 S的比例更高。因此,為了確定三疊紀末期滅絕之前和之后海水中的氧氣含量,研究人員僅測量了當時海洋中存在的巖石中的硫比。研究人員在所有三個地點的巖石中發(fā)現(xiàn)了他們所說的“大尖峰”,這有力地表明,在大滅絕期間,海洋中的氧氣含量急劇下降。
研究人員還提出了一種可能導致海洋氧氣水平下降的方案。他們認為,火山爆發(fā)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能導致了全球變暖,包括海水溫度升高。他們指出,溫暖的水中的氧氣較少,但是生活在溫暖的水中的海洋生物需要更多的氧氣才能生存。大多數(shù)人找不到它,因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