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世界上最消耗的主食。在饑餓感普遍存在的亞洲,這尤其普遍。
水稻被列為一年生植物,這意味著它在一個生長季節(jié)內完成了生命周期,然后死亡。但是,在某些熱帶地區(qū),如果妥善保管,水稻可以繼續(xù)年復一年地生長。
正如割草后在草坪上長出草一樣,收割水稻后可以將其割掉,從而使植物再生。將稻米切成地面并使其再生的耕作方式稱為再生。
盡管水稻再生使農民可以從相同的田地收獲更多的稻米,但與傳統(tǒng)的單季水稻種植相比,它需要更長的生長期。
在世界上許多水稻種植地區(qū),由于熱帶氣候,長期的生長季節(jié)不是問題。但是在日本,涼爽的天氣意味著稻米再生是一種罕見的耕作方式。
中野浩史(Hiroshi Nakano)和一個研究小組著手研究更多有關再生的潛力,以幫助日本稻農。中野是國家農業(yè)和食品研究組織的研究員。
近年來,日本的平均氣溫較高。隨著氣候變化繼續(xù)影響該地區(qū),稻農可能會擁有更長的稻谷種植時間。中野解釋說:“水稻幼苗可以在春季早些時候移植,農民可以在今年晚些時候收割水稻。”
中野說:“ 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確定收獲時間和第一次收獲的割伐高度對第一和??第二種水稻作物的產(chǎn)量的影響。” “最終,隨著日本西南部農民適應氣候變化,我們希望提出新的耕作策略以提高產(chǎn)量。”
在對水稻再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第一批作物的兩個收獲時間和兩個收獲高度。第一次收獲后,把從切割的種子落稻的部分的植物。研究人員通過對種子進行計數(shù)和稱重來測量產(chǎn)量。第二次水稻收割是手工完成的,并且以相同的方式確定了產(chǎn)量。
谷物總產(chǎn)量以及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收成因收獲時間和采伐高度而異。這并不奇怪,因為該團隊已經(jīng)知道收獲時間和高度會影響產(chǎn)量。
在第一批農作物的正常時間收獲的水稻種子比早先收獲的水稻種子更多。中野解釋說:“那是因為植物有更多的時間用種子填充小穗。”
中野說:“在兩個收獲時間,以高切割高度收獲的水稻的產(chǎn)量要高于低切割高度。” 那是因為在較高高度切割的植物可以獲取更多儲存在其葉子和莖中的能量和養(yǎng)分。
中野說:“我們的結果表明,將正常的收獲時間與較高的采伐高度結合起來,對于提高日本西南部和類似氣候區(qū)的水稻再生區(qū)的產(chǎn)量至關重要。” “這項技術將有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環(huán)境中提高稻米的單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