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南極東部冰蓋穩(wěn)定性的問題是估計隨著地球繼續(xù)變暖海平面將上升多少的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南極東部冰蓋已經(jīng)保持了數(shù)百萬年的穩(wěn)定,但是最近的研究已經(jīng)開始對此想法產(chǎn)生懷疑?,F(xiàn)在,圣克魯斯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新證據(jù),證明在約40萬年前的冰間期溫暖期,南極東部冰大量流失。
這項研究于7月22日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重點研究了威爾克斯盆地,威爾克斯盆地是冰蓋邊緣幾個碗狀盆地之一,由于冰層位于海平面以下,因此容易融化。威爾克斯盆地目前擁有足夠的冰層,可將海平面升高3至4米(10至13英尺)。
冰從大陸內(nèi)部緩慢地流經(jīng)盆地,直至邊緣的浮冰架。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助理教授第一作者特倫斯·布萊克本解釋說,冰的流失會導致接地線(冰與地面失去接觸并開始漂浮的點)向內(nèi)陸移動。
布萊克本說:“我們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最后一次真正溫暖的冰川間期中,威爾克斯盆地的地線向內(nèi)陸退縮了700公里(435英里),當時全球氣溫比現(xiàn)在高了1到2攝氏度。” “這可能為全球海平面上升貢獻了3至4米,格陵蘭和南極洲西部共同貢獻了10米。”
換句話說,全球變暖時期的可比性與目前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的預期相當,導致海平面上升了約13米(43英尺)。當然,這不會一次全部發(fā)生-大量的冰融化需要時間。
布萊克本說:“我們已經(jīng)打開了冷凍室的門,但是那塊冰仍然很冷,短期內(nèi)不會消失。” “要了解在更長的時間內(nèi)會發(fā)生什么,我們需要看看過去在類似條件下會發(fā)生什么。”
研究更新世間冰期的問題在于,它們都在另一個冰河時代結(jié)束了,這時冰蓋再次前進并掩蓋了證據(jù)。對于這項新研究,布萊克本和他的同事使用了一種基于同位素測量的礦床中的新技術(shù),該技術(shù)記錄了冰川下流體的過去變化。
鈾234(U-234)是鈾的同位素,由于鈾238的高能衰變,它在與巖石接觸的水中積累非常緩慢。這種情況到處都發(fā)生,但是在大多數(shù)地方,水文過程會將水從富集源中帶走,U-234被稀釋在大型水體中。然而,在南極洲,只要冰層穩(wěn)定,水就會被困在冰蓋的底部,并且流動非常緩慢,這使得U-234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積聚到很高的水位。
布萊克本解釋說,冰原起著隔熱毯的作用,因此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會導致其底部融化。但是溫度較低,冰蓋邊緣的冰變薄,導致冰下水重新凍結(jié)。
他說:“在冰下面流動的水開始在邊緣重新凍結(jié),這將所有溶解的礦物質(zhì)集中起來,直到變得過飽和,礦物質(zhì)沉淀出來,形成蛋白石或方解石沉積物。” “那些沉積物會捕集鈾234,因此我們可以對這些沉積物進行測年并測量其組成,并且我們可以通過時間追蹤它,以獲取冰蓋下水的深層歷史。”
該歷史表明,在40萬年前的冰川間期,隨著冰融化和地線退縮,威爾克斯盆地冰下水中的U-234被沖出。這將U-234的濃度重置為較低的背景水平,然后在冰再次前進時重新開始積累。
布萊克本指出,U-234在冰下流體中積累的證據(jù)可在麥克默多干谷(McMurdo Dry Valleys)找到,這是南極冰川在陸地上終止的唯一地方。在那兒,冰川之類的地方出現(xiàn)了高濃度的鹽水,例如血腥瀑布(Blood Falls),那里的血紅色是鹽水中鐵含量高的原因。
布萊克本說:“這些鹵水的同位素組成與我們從一系列地點測得的沉淀物相當,它們都具有U-234富集的特征。” “當冰下流體一直到達冰蓋邊緣時,剩下的就是鹽水。”
他說,這項新研究的靈感來自2016年的一篇論文,研究深海珊瑚的研究人員報告了海洋化學發(fā)生重大變化的證據(jù),包括U-234的上升,這與上一次冰河時代的結(jié)束恰逢其時。覆蓋北美大部分地區(qū)的Laurentide冰原融化了。
布萊克本說:“他們推測它會積聚在冰蓋下,并指向南極洲可能發(fā)生的某些地點。” “我當時恰好在那些地方之一。”
他的同事,冰川學家Slawek Tulaczyk也是如此,他是UC Santa Cruz加州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他們討論了該論文,并開始計劃這項研究,最終使UCSC的一些教職員工和學生參與其中。該小組自己收集了一些礦床樣品,但是研究中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樣品是在1980年代收集的,并保存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伯德極地巖石存儲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