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八個國家(包括布里斯托大學和卡博特研究所)的13個組織的主要水研究人員呼吁對世界如何研究和應對干旱進行修訂。研究人員提議擴大對干旱的定義,以包括因人類活動而造成或加劇(有時甚至有所改善)的水資源短缺。
為了保護日益稀缺的全球水供應,需要同時考慮人類活動和與干旱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近年來,加利福尼亞,巴西或中國干旱地區(qū)的圖像變得司空見慣。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將干旱視為一種純自然的,由氣候造成的現(xiàn)象,而他們將用水視為一個社會經濟問題。
例如,當前加利福尼亞州的干旱嚴重影響了該州的環(huán)境和經濟。在水庫中蓄水和提取地下水會增加蒸發(fā)量并降低地下水位,從而加劇干旱。它顯示了干旱時期水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伯明翰大學水科學講師Anne Van Loon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社會不是干旱的被動受害者;它對缺水做出了反應,這些反應再次影響了水庫,含水層和河流中的水位。近年來,在中國,巴西和美國經歷的以人為主導的環(huán)境中的嚴重干旱不能被視為純粹的自然災害,因為人類活動在其中發(fā)揮著作用。”
去年夏天,歐洲遭受了嚴重的干旱,高溫使土壤和植物干燥,從而助長了野火的蔓延。農業(yè)和水力發(fā)電產量下降,而河流下降到創(chuàng)紀錄的低水平,甚至在某些地方關閉了內陸水運。整個歐盟的水和干旱政策各不相同,需要更多的工作來了解其對干旱的影響。
托爾斯滕瓦格納,水教授,環(huán)境工程的土木工程系和卡博特研究所專題負責人在水在布里斯托爾大學,說:“我們生活在我們的星球是由人類活動在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支配的時間。如果我們要為水資源的可持續(xù)管理制定成功的戰(zhàn)略,就必須更好地理解社會與水文循環(huán)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
人對干旱的直接影響是取水,蓄水庫和調水。間接影響是人對土地表面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水文過程來影響干旱的發(fā)展。這些可能包括從土地到空氣的蒸發(fā)(蒸散)和水滲透土壤的速率(滲透),以及地表徑流和水的儲存。
這些直接和間接影響可能是針對水庫的長期大型工程項目或逐步城市化,以及短期,更有效的灌溉方式,不同作物。對干旱的短期適應可以降低下一次干旱的嚴重性,甚至可以在干旱內造成影響干旱結束的原因。
水研究人員說,確定干旱的原因對于決定管理層是否應集中精力進行改變以應對氣候導致的干旱(適應)或應對導致人為干旱的行動(緩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