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些地球上的建筑材料,它們是來自紅色巨人的星塵。他們還解釋了為什么地球比小行星或離火星更遠的火星含有更多的這種星塵。
大約45億年前,星際分子云崩潰了。太陽在其中心形成。在那附近,出現(xiàn)了一堆氣體和塵埃,地球和其他行星便從中形成。這種完全混合的星際物質(zhì)包括奇異的塵埃顆粒:“在其他太陽周圍形成的星塵,”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地球化學與巖石研究所教授,NCCR PlanetS成員MariaSchönbächler解釋說。這些灰塵顆粒僅占整個灰塵質(zhì)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整個光盤上分布不均勻。地球化學家說:“星塵就像鹽和胡椒粉。”隨著行星的形成,每個人最終都有自己的混合。
得益于極為精確的測量技術(shù),研究人員現(xiàn)在能夠檢測出太陽系誕生時存在的星塵。他們檢查特定的化學元素,并測量不同同位素的豐度(給定元素的原子風味),原子核中的質(zhì)子數(shù)均相同,但中子數(shù)卻不同。
Schönbächler說:“這些同位素的可變比例就像指紋一樣。”“星塵具有真正的極端,獨特的指紋-而且由于它在原行星盤上的分布不均勻,因此每個行星和小行星在形成時都有自己的指紋。”
在過去的10年中,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地球和隕石的巖石樣本,從而能夠證明越來越多的元素存在這些所謂的同位素異常。Schönbächler和她的小組一直在研究隕石,這些隕石最初是很久以前被摧毀的小行星核心的一部分,重點是鈀元素。
其他團隊已經(jīng)研究了元素周期表中的鄰近元素,例如鉬和釕,因此Schönbächler的團隊可以預測其鈀結(jié)果將顯示什么。但是他們的實驗室測量結(jié)果并未證實這一預測。布里斯托大學的博士后Mattias Ek說:“隕石中的鈀異常比預期的要小得多。”他在ETH博士研究期間進行了同位素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