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去世,導致該物種滅絕。犀牛伊曼(Iman)在婆羅洲島的沙巴州與癌癥進行了長期斗爭后,于11月23日因自然原因死亡。
這位25歲的犀牛在2014年3月被捕后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腫瘤。此后,犀牛進行了痛苦的戰(zhàn)斗,多年來病情不斷逃脫。部門主管奧古斯丁·圖格(Augustine Tuuga)在一份聲明中說:“伊曼之死來得比我們預期的要早,但我們知道她開始遭受重大痛苦。”
悲傷的死亡是在沙巴上最后一只雄性犀牛去世六個月之后。曾努力繁殖犀牛,但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當局已經(jīng)設法保護了卵細胞,該卵細胞可以通過人工授精繁殖。
蘇門答臘犀牛曾經(jīng)在印度各地發(fā)現(xiàn),但由于森林砍伐和偷獵,人口急劇減少。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保護小組估計,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中只有約80頭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可以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野外發(fā)現(xiàn)。
在五個犀牛物種中,最小的是蘇門答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CUN)以及黑犀牛和爪哇犀牛確定為極度瀕危物種。在全球范圍內(nèi),只有24,500頭犀牛能夠在野外生存,而1,250頭犀牛則被圈養(yǎng)。
犀牛被偷獵者的角獵殺。角的蛋白質(zhì)角蛋白也存在于人的頭發(fā)和指甲中,并在亞洲部分地區(qū)用于傳統(tǒng)藥物中。非洲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有兩個角,而其他犀牛只有一個角。